个人配资炒股配资平台 智采乌金幻化万千 追风逐日向“氢”而行——来自内蒙古的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25-01-12 13:54    点击次数:101

个人配资炒股配资平台 智采乌金幻化万千 追风逐日向“氢”而行——来自内蒙古的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报告

11月4日,市场全天震荡反弹,创业板指领涨。截至收盘个人配资炒股配资平台,沪指涨1.17%,深成指涨1.99%,创业板指涨2.93%。

  一辆刚刚卸完煤炭的重型卡车,缓缓停在加氢作业工位旁,在加氢员协助下,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氢燃料加注。

  “公司生产的氢气纯度可以达到99.999%,目前每小时可产氢气2000立方米,每天可加氢1吨,能满足60辆氢能重卡的燃料需求。”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圣圆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氢加氢站,负责人苏建军告诉记者,2022年9月一期工程产出氢气以来,首批2座固定加氢站、6座撬装式加氢站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二期工程。

  曾经烧柴油、天然气的重型卡车,如今正走上脱“碳”换“氢”之路,然而,这只是能源大区内蒙古努力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缩影。

  “智”采乌金

  在年产原煤2000万吨的国能神东煤田集团布尔台煤矿井下的综采工作面,伴着马达的轰鸣声,大型采煤机从幽暗的巷道深处驶来,只见装满截齿的“触手”紧贴在煤层上,所到之处,原煤纷纷掉落,随即被下方的传送带运了出去。

  “过去,采煤机需要人驾驶,如今是自动运行,而且使用了智能系统,当煤层变化时,只需沿着煤层走一次就会生成记忆,在割下一刀时,就自动根据煤层变化抬高或降低割煤高度,一次性采全高。”布尔台煤矿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采煤机每割一刀,工作面的一根根液压支架也会同步前移;瓦斯等巡检工作,钻铆施工,均由机器人完成;运输皮带、通风、供电、供水等井下设备均纳入矿鸿系统,可远程监控、操控……过去,巡检要由人工实施,各种设备要手工操作,如今,各种电控扳手、遥控器下岗了,在手机上点一下APP,就可以远程实时监测、操作井下各种设备。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支持煤矿智能化升级,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和“矿鸿”系统的应用,煤矿生产由自动化快步迈向智能化,煤矿技术水平实现革命性跃升。

  煤矿生产智能化,真正实现了减人则安、无人则安,且大幅提升了煤炭生产效率。

  在新技术设备的“加持”下,目前国能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已在综采、供电、通风、供排水等环节实现无人值守。上湾煤矿综采一队副队长姬智感慨地说,设备智能化升级让设备检修时间从8小时减少至4小时,过去,同等规模的采煤作业面需要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同时工作,如今少的只需要不到10个人,操作工变成了巡检工,人均单产和煤矿日产量明显提升。

  前不久,我国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在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老石旦煤矿投入运行。

  在老石旦煤矿的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井下作业环境、采煤机运行状态、液压支架参数等监控视频和数据情况,地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生产安排,通过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干预。

  老石旦煤矿生产指挥中心主任钱海军说,过去老石旦煤矿井下生产设备和集控系统数据通过有线传输,容易出现线路破损、短路等故障。随着5G智能控制终端的应用,井下数据上传和井上控制指令下发响应的时间实现0.1秒即达,数据传输又快又安全,井下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内蒙古现有近500座煤矿,2023年,全区产煤量达12.34亿吨,承担9.45亿吨保供任务,为全国27个省区市供应了煤炭。前些年,内蒙古煤矿以单体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闻名国内外。如今,智能化煤矿集群正让这里成为全球煤炭行业关注的新焦点。

  煤炭“变变变”

  乌黑的煤粉送进生产线,约24小时后,就变成了色泽像矿泉水的柴油、石脑油等产品。在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炭的奇幻变化令人惊叹。近日,这家公司研发的煤基航天煤油,首次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取得成功。

  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科信部负责人贾振斌说,航天煤油具有推力大、绿色环保、储运方便、经济性高等诸多优点。过去11年间,该公司持续聚焦国家特种燃料战略需求开展研发攻关,历经800多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从陆地到海上、天上,该公司生产的煤基燃料适用范围很广。目前,公司正对世界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进行二代技术工程化升级改造,预计到2028年,年产300万吨的升级示范项目投产。

  内蒙古有“塞外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开发曾助力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也存在经济增长对煤炭及煤电产业依赖度高、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环境压力大等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亟待跳出“挖煤卖煤”老格局。从全国看,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对促进煤炭清洁高值利用、推进“双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为此,10余年来,依托现代科技做大打开煤的“魔方”,把资源开发与延长资源类产业链结合起来,以煤为基、多元转化,做大做强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实现清洁高值利用,成为内蒙古推动煤炭产业转型的战略方向。

  走进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动包装车间,数条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从黑色的煤块到晶莹剔透的白色聚丙烯颗粒,产业链的延展让煤炭实现蝶变,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内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志伟说。

  目前,久泰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正在兴建全球首个二氧化碳制均四甲苯等芳烃产品的工业试验项目。技术人员介绍说,均四甲苯为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试验成功后,将革命性地解决煤化工等行业减排二氧化碳和相关高值芳烃产品的生产问题。

  煤直接和间接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目前,内蒙古已构建起千亿级和门类最全、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长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产品也从原材料不断向中游乃至下游终端应用产品拓展。

  乌海市依托煤炭、石灰石等资源,打造可降解材料生产基地。2024年,该市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达30余个,完成投资36亿元,三维新材料、华恒能源等3家可降解材料企业已投产,1个项目即将投产。

  “作为可降解材料产业聚集区,乌海市的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条正日益延伸,产品价值进一步攀升。”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永飞说,下一步,将加速推动传统煤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关联耦合,积极引进降碳固碳项目,加快打造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

  新能源装机领跑

  在库布其沙漠高空俯瞰,一座座大型光伏发电站在金色沙海中格外醒目,有序排列的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板构成一幅巨大的骏马图案,令人惊叹。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骏马电站”的光伏发电项目位于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内,该基地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是当地在沙漠地区建立的首个绿电生产基地。

  内蒙古地广人稀,陆上风能蕴藏量居全国首位,太阳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提出“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

  以内蒙古达拉特旗为例,这个旗现已批复新能源装机规模为1652万千瓦,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为303.5万千瓦。随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深入实施,达拉特旗和毗邻的杭锦旗正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契机,将能源转型和区域绿色发展有机统一,在库布其沙漠建起“绿电长城”。

  12月19日,内蒙古能源发展史迎来历史性时刻:当日,随着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占全区电量总装机突破50%,成为内蒙古的主体装机电源。

  而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比预期提前了1年。预计到2024年底前,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有望进一步突破1.3亿千瓦,相比之下,2022年还只有6000万千瓦。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座距离北京仅有不到2小时高铁路程的城市,还有另一个美誉——“空中三峡”。

  置身乌兰察布市境内一座5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高高耸立的79台风力发电机组擎着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该风电场每年可发电近13亿度,可以供约433万个家庭使用一年。“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428.82万千瓦,其中风电1222.55万千瓦,已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乌兰察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赵光说。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于高水平消纳,要发得多,更要送得出。

  国网蒙东电量调控中心总工程师李原介绍,国网现已建成以内蒙古为起点,面向山东、天津、山西、江苏等地的8项特高压输电工程,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外送电量6143亿千瓦时,相当于超2亿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其中今年前10个月外送电量就达到1372.26亿千瓦时,连续7年稳步增长。

  今年11月,内蒙古电力集团还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成功完成内蒙古首次跨省跨区新能源中长期外送电交易,创新开创跨省跨区新能源中长期外送电交易机制,有效推动区内弃风弃光时段富余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跨省区消纳。

  以绿电产绿氢,发展壮大风光氢储及下游应用一体化产业链,是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新战略方向。

  我国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在包头市达茂旗点火成功,全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示范项目在准格尔旗投产出氢,华电达茂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投运世界首条固态低压储氢生产线……

  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包头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拉晶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细致地监控着拉晶炉上的参数,这里生产出的硅棒将被运到毗邻车间,进行切片等后续加工。作为内蒙古建设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积极参与者,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见证了这个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之路。

  乘着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近几年,包头市立足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抢抓机遇集聚产业要素,大力构建光伏材料、风电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等产业链,为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养新兴增长点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包头市已聚集40多家晶硅光伏企业,多晶和单晶硅产能分别占全国的40%、全球35%以上,被誉为“世界绿色硅都”;随着明阳等一批风电机部件及整机生产商落户,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也日益壮大。也正是在新能源产业的支撑下,包头市作为草原钢城、铝都的产业地位重新赢得绿色发展新优势。

  为满足新能源装备市场供应,近年来,内蒙古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维,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快以“呼包鄂+通辽”为重点的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已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

  冬日的腾格里沙漠寒气袭人,却并不冷清。在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沙戈荒”12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工程的施工现场,推土机将连绵起伏的沙丘推平,打桩机将光伏组件支架打进沙地。得益于内蒙古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该项目正快速稳步建设。

  “2024年,内蒙古在新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力争完成1800亿元以上投资,新能源装备制造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科技装备处干部付瑞表示,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加持下,内蒙古正加快推进“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硅材料及光伏电池组件、风电机、氢能卡车……随着现代能源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正全力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在这一目标下,内蒙古已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5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550台套,储能装备产能1700万千瓦时,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产值超过1.2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龙马年产20万吨法兰项目和年产200万吨铸锻件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通辽市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打通。

  “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自2020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多家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入驻。”通辽市科尔沁区副区长布大为介绍说,法兰项目和铸锻件项目的建设填补了通辽市铸锻件制造技术的空白,通辽也因此实现了风电制造基地内塔筒、叶片、风电主机等全部风电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制造。

  随着打造“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目标的逐步实现,内蒙古依托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鄂尔多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通辽科尔沁工业园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承载,进一步统筹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力推动产业基地化布局、产业链条式延伸、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在现代能源经济产业链拓展基础上,通过推动“新能源+新兴产业”“新能源+传统产业”,内蒙古的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也在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内,10栋机楼已投入使用,可容纳服务器30多万台,目前入驻的云计算和算力合作客户达到100多家。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军告诉记者,得益于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支撑,和林格尔新区已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过80%,现已引入中国移动、华为等32个数据中心项目,协议投资额达2000多亿元。

  依托新能源,电解铝等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蝶变。“2023年公司自建的3.6万千瓦光伏电站并网,今年新建成100万千瓦风电和2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加上消纳当地的新能源电能个人配资炒股配资平台,公司已成为全国少有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铝业企业,实现了以‘绿电’造‘绿铝’的华丽转型。”中铝集团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长瑞忠说。